欧美无遮久久精品电影,久久伊伊香蕉网站,亚洲精彩视频在线播放,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幂

<legend id="5j2wt"></legend>
      新聞熱線 0891-6325020

      數(shù)字報系

      移動端
      您當前的位置: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 > 專題

      我們的傳家寶丨紅旗渠精神

      2021年04月16日 12:18    來源:央視新聞客戶端    
      分享到:    

      太行山東麓,一條流動的“天河”盤在山腰,這就是被稱為“世界奇跡”的紅旗渠。

      站在渠埂上,抬頭是陡立千仞的懸崖,俯首是深達百米的峽谷。渠水懸在半空,靜靜流淌。

      20世紀60年代,為結(jié)束河南林縣十年九旱的歷史,10萬英雄兒女在萬仞壁立、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紅旗渠,鍛造了紅旗渠精神。

      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期間,習近平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指出:“紅旗渠精神是我們黨的性質(zhì)和宗旨的集中體現(xiàn),歷久彌新,永遠不會過時?!?/span>

      “渠道網(wǎng)山頭,清水到處流;吃的自來水,魚在庫中游;遍地蘋果笑,森林蓋坡溝......”這是1958年河南林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。

      受氣候、地形及地質(zhì)條件的影響,林縣土薄石厚、水源稀缺,歷史上“十年九旱”。據(jù)1995年版《紅旗渠志》記載,在紅旗渠修建之前,林縣550個行政村中,有307個村人畜飲水困難,有100多個村要跑5公里以上取水吃。

      為了實現(xiàn)“清水到處流”“生活日日好”的夢想,1960年2月,37000多名干部群眾奔赴修渠工地,劈山填谷,開山鑿渠。

      流逝的是時光,不變的是精神。

      當年,張買江的父親在修建紅旗渠時犧牲,母親把13歲的他送上了修渠工地。張買江是工地上最小的建設(shè)者之一,是最年輕的紅旗渠勞模。

      渠成水至,張買江投身當時林縣最困難的教育事業(yè)。那時,全縣一所像樣的學校都沒有。他四處奔走呼吁,動員發(fā)展好的工程隊捐資建學校,遠赴東北“求援”紙張,又折返山西“求”印課本。學校建起來了,孩子們有書念了,他的頭發(fā)也全白了。

      “只要我還活著,就會一直講下去?!蓖诵莺蟮膹堎I江依然保持了紅旗渠勞模的本色,他走遍大半個中國講述紅旗渠故事,感動了無數(shù)人。

      △眾多游客前來紅旗渠參觀游玩

      令他欣慰的是,兒子張學義接過他的班,仍然守護著祖輩流血流汗修成的紅旗渠?! 拔腋赣H一直囑托我,他修好渠了,我必須看好渠、護好渠、管好渠、用好水,為老百姓辦實事。” 張學義樸實的話語中流露出堅定而執(zhí)著的信念,生生不息的紅旗渠精神,就這樣代代相傳。

      2019年9月25日,“最美奮斗者”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,紅旗渠建設(shè)者等22個集體被授予“最美奮斗者”。

      如今,在紅旗渠精神的激勵下,林州(1994年之后撤縣設(shè)林州市)“治山山變樣、治水水長流、治窮窮變富”,譜寫出“戰(zhàn)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、美太行”四部曲,并入選全國縣域經(jīng)濟競爭力百強縣(市)。

      △紅旗渠總干渠從一座村莊旁繞過

      歷久彌新的紅旗渠精神鐫刻在每一塊太行山石上,融入每一滴紅旗渠水中。這面精神旗幟,匯聚起強大的正能量,激勵著中國人民在追夢路上奮勇前行。

      監(jiān)制丨王姍姍 張鷗  

      制片人丨興來 吳璇  

      主編丨寧黎黎

      編輯丨欒熙彥

      視覺丨江雨航

      校對丨楊彩云


      責任編輯:劉金鵬    

      相關(guān)閱讀

        關(guān)于我們聯(lián)系我們 丨集團招聘丨 法律聲明隱私保護服務協(xié)議廣告服務

        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版權(quán)所有,未經(jīng)協(xié)議授權(quán),禁止建立鏡像

        制作單位:中國西藏新聞網(wǎng)丨地址:西藏自治區(qū)拉薩市朵森格路36號丨郵政編碼:850000

        備案號:藏ICP備09000733號丨公安備案:54010202000003號 丨廣電節(jié)目制作許可證:(藏)字第00002號丨 新聞許可證54120170001號丨網(wǎng)絡(luò)視聽許可證2610590號